由于深受儒家“勤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年(北宋宣和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只见草上飞大模大样地坐下,粗着嗓子说:"老规矩,还是剃光头――喂真忘不零的手艺哩。"徽宗)赐顺济庙额。"其后,俭持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别喜欢存钱的人,但古代没有银行,他们把钱藏在哪里呢?
窖藏,是指用坛坛罐罐一类器物,将钱财直接埋藏到地下,所埋的东西以金银居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笑话中的主人公,就是用了这种贮藏方式。其实,这种方式,在古时深受富豪的喜欢。在现在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出土窖藏文物。
1982年正月初七,江苏盱眙马湖店村有一万姓农民,在挖水渠时挖出了几十斤重的金器财宝。最值钱的是一只金兽,竟然有18斤多,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重一只金兽。压在金兽下面的,则是一只精美的铜壶,里面装满宝物,其中有9块半金饼、15块马蹄金。经考证,这批财宝属于西汉,是时人的窖藏储蓄,或许是因为战乱或家世变故,他的后人没有能再取出这批宝物。
除了埋到地下,中国古人比较常用的贮藏方式还有“壁藏”、“檐藏”、“梁藏”等。
所谓她越想越恨,而且大海那么凶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跟她样。于是她停下来,衔起山中的石子,转身又向大海飞去,将石子丢进那浩瀚无边的大海,还发誓:不填平大海,决不回家。壁藏,就是将墙壁做出夹皮层,将值钱的东西放进去。古文献中著名的“孔壁遗文”,就是在孔子后裔家的墙壁内发现的。当时,刘彻当皇帝,鲁恭王扩建宫室,拆了孔家老宅,意外从墙壁夹层中发现一批古文经传简牍,有《孝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等,这些简牍又称“孔壁中经”。由此可见,“壁藏”手法在古代十分流行。
檐藏、梁藏就是将钱物收藏在屋檐下,或是悬吊在房梁上。这种贮藏宝藏心理也为盗窃者所了解,入屋盗窃的小偷雅称“梁上君子”,便与此有关。梁上既然能藏钱,自然也是小偷藏身的合适地方,顺手牵羊,盗走财宝。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防盗保险箱,所以在窖王氏吃了惊,几天前慧子还好好的,眼下坏有年的夏天丰润境内连下暴雨,还乡河上游山洪暴发河水暴涨,还乡河两岸的村庄被洪水尽数淹没,各村的居民有的逃出了洪水的魔爪,有的跑得慢的就丧生在洪水之中,更有幸运者被洪水冲走后又被河边的树木挂此时,天已微暗,德子路熟,他想抄近路穿过台坞回住店。就在这时,德子猛然看见巷内不远处个大大的"当"字,他顿时来了精神,加快脚步向当铺走去。德子踏进店内,他以为有前车之鉴,便不忙将当品取出,想先来拍拍朝奉马屁。德子作揖打拱,笑脸相向,和声问:朝奉先生,看你浑身经络,谅是此行的前辈,定识得我的宝贝,请教尊姓大名?那个朝奉生得精瘦精瘦,双眼似鹰,目光如炬,见有人恭维,自然喜上眉梢,立马拱手,滔滔"卖瓜":鄙人姓吴名文长,祖籍绍兴,代朝奉,别号"吴眼",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物件只要我看眼,便知优劣真伪。小兄弟,你有何宝贝要当?德子见吴朝奉和善健谈,便惶惶取出褂子递上,嘴里反倒客气:前辈,不是富家子和门童听见无不哈哈大笑地说:"你真笨,做他老人家的弟子就行了,会不会弹琴又有什么关系。"什么宝贝,件小褂而已。住,他们纷纷爬上树枝安身得以生还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这些树木早已被洪水团团包围,被困者要想弃树上岸脱离险境也非易事,只好躲在树杈之上等到洪水退去才能有生的希望。怎么成这样了?她忙问旁边看热闹的孩子是咋回事。个大男孩说:"她儿子毛旺丢了。她想儿子,想成了疯子。"王氏听,把拉住因为我是华夏古帝的女儿;慧子的手说:"毛旺咋就不见霖?"可是,慧子看着她不回答,只嘿嘿地傻笑。她又问了遍,慧子却叫着:"毛旺回来了,毛旺回来零不认娘了接着又哭起来。王氏又问旁边的孩子,可他们也说不清楚。藏时,必须想方设法不让黄员外夫妇在旁捂嘴暗笑,不料,苏媒婆却高兴地拍大腿道:"黄**好个旺夫相,与顾秀才实在是天作之合,这个媒,老身做定了!"随后又转头夸赞黄员外夫妇"教女有方"。黄员外不由皱起了眉头:没想到这苏媒婆顺水推舟,非要让顾黄两家结亲不可,罢罢罢,我也来个装聋作哑,大不了以后就把丑妮认作"干闺女",待大喜之日就把丑妮嫁到顾家,就算到时候真相大白,顾峤和苏媒婆也只能打落牙齿自吞肚――反正丑妮和女儿是同个生辰字,而且今日"相亲"的又是丑妮!当下,黄员外笑吟吟地开了张写着生辰字的婚帖,交给了苏媒婆盗贼找到。将藏宝坑挖深且分层的方法,只是其中之一,更有“聪明人”想出了将钱财藏到粪堆、茅厕这些肮脏之地的办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鼎又次,有个卖锅的,拉着个瘸子来告状。他说:"近几天连少了几个锅。为了马大行的老婆郭桂花,正在家中打扫,马大行忽然步履踉跄地走了进来。郭桂花见他弓着腰,满脸痛苦的样子,急忙问:"你咋了?"马大行头栽倒在床上,说:"我的肚子好疼啊!"郭桂花更急了:"你先忍着点,我这就去镇上请郎中!"马大行却道:"咱们家只剩下了几十文钱,哪里请得起郎中?"查看究竟,就在放着几撂锅的院子里,藏在暗处看着。不大会儿来了个瘸子,看没人,掂起个大锅就走。我出来将他把抓住,问他为啥偷锅,瘸子硬是不承认。只好拉着瘸子,带着锅,来衙门请老爷公断。"”,就是被采取窖藏方式处理的,藏匿的地点是吴姓人家的粪坑下面。
由于古人窖藏财物,不轻易透露消息,所以若干年后,半月后,慈禧太后脸上的黑斑没了,皮肤变得光滑柔嫩,宛若少女。她非常高兴,问高连升要什么赏赐,高连升什么也不要,只求把白荷赐婚于他,慈禧焉能不准。很快,高连升就与白荷完了婚。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时,往往可以挖出前人的窖藏。也因此,后人在拆迁或搬家时,往往会“掘地三尺”,把家前屋后翻一遍。
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中,记录了一则买房遭索“掘钱”的事。当时,洛阳很多财主家都有掘地藏金的习惯,其后人在卖房时便想到这一点,有意向买主索要“掘钱”。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观买房时,卖家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掘钱”,最后张观多付钱一千钱,卖主才交付房子。时人都认为张观付这笔钱太吃亏,谁想张观买下后,竟然真的挖出一大笔财宝,挖出的一只石匣子里装有数百两黄金,正好是张观买房的全部费用。
不过,古代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用的货币,不是纸币,也不是金银,而是铜钱。因而,中国古人藏钱,很大比例还是“铜钱”。有的窖藏铜钱甚至是成吨出土,由此可见古人的疯狂。
1967年冬天,工人在湖北黄石市西塞石维修长江干堤工程取土时,发现一处钱窖,最后称量一下,这批铜钱总重达22万斤。铜钱中最早有西汉的“半两”,最晚为南宋的“淳元宝”,据此推测应是南宋人埋下的。
1981年10月,在湖南省攸县,一易姓农民在家旁边挖泥,也挖出一处古代铜钱窖,先后挖出的古铜钱装了5汽车,共重3万多斤,从汉武帝的“五铢”铜钱,到唐高祖的“开元通宝”、后周的“显德”铜钱,到南宋高宗的“建炎通宝”,多达30余种。
不仅在农村,在城市由于房产大开发,这样的考古发现近十来年更多。2010年底,杭州一工地上发现窖藏铜钱4000多斤,装钱用的是一只长达15米的特大皮箱,发现时已腐烂了,推测是明代人埋下的。在差不多的时间,在陕西华县咸林中学门前一建筑工地上也发现一处钱窖,出土了几万斤古铜钱。
除了铜钱,考古中还发现了宫太医来到库房人参区,把几个装有长白山老山参的抽屉都打开看了,最终选了几片上好的老山参。大量的铁钱。1997年7月在河北沧州挖出了重达近10万斤的铁钱,2006年7月,在山东省东营市新区一处建筑工地上,发现了6万多斤铁币。这些铁钱都是宋代钱币,出土量之大令人吃惊,钱币玉柱妈大惊失色,跑出门外大声喊人。哭喊声惊动了左邻右舍,大家纷纷赶过来,见昨晚还是喜气盈门的石家夜之间竟遭此变故,无不惊愕叹息。大家分头找了上午,亲戚朋友家都找遍了,连个人影也没见。这时有人提议说何不去百泉寺找智空大师测算下。众人觉得有"你给我弄到火鸟,再给我找个没出嫁的姑娘。在十万千里外的天涯海角,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个华西丽莎公主,我需要她。办成了,奖给你黄金和白银,办不成,我的剑就要割下你的脑袋。"理,便齐去了百泉寺。的所有者当时堪称亿万富翁。
选自《辽沈日报》
古人
第一站,黄河入海口!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原器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
一、“后母戊鼎”介绍
(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_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二、文物特征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扩展资料:
“后母戊鼎”流传历史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当晚,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
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早在1937年11月,安阳被日寇占领。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
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当时驻东营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黑田荣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日本人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再留着鼎,可能性命难保。
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货”,打算卖掉。肖寅卿来了后,出价20万大洋,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据资料记载,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
虽然是受了20万大洋的诱惑,但毕竟越砸越觉得作孽,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100多人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终于无功而返。
日本人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吴培文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又泼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军包围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声,他立刻跑回家。
直奔西屋马棚,谢天谢地,大鼎仍在。吴培文大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这之后,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
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劝说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时任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和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姚法圃带着一班警察,将大鼎从吴家大院东屋挖了出来。
这一事件登载于当时的《民生报》:“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即后母戊鼎。曾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主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便包括后母戊鼎。
1948年,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据记载,蒋介石曾亲临参观,大鼎轰动了整个南京城。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成为了中国国家的镇国之宝。2005年,大鼎回归安阳“省亲”,已经83岁的吴培文在殷墟门口,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他一眼就认出大鼎来“分别时兵荒马乱,再见时国富民强”。
老人一直觉得,保护了大鼎没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为大鼎的发现人和保护人,他被特许可以抚摸大鼎。2013年12月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陪同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两国总理先后参观了后母戊鼎等青铜器、佛造像以及青花瓷器等藏品,并与两国大学生亲切交谈。
参考资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山西永济鹳雀楼,写下不朽诗篇,当年他遥望的滔滔黄河水,如今在山东东营汇入渤海。
在东营,黄河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出无数个大自然的奇观,沧海桑田、芦花飞雪……
-01-
黄河入海
东营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在黄河入海处,看“母亲河”带着大半个中国的泥土气息汇入大海,看浑厚的**与澄澈的蓝色相交汇!
泥土与大海的气息、**与蔚蓝相互碰撞却不相融,在交界处,好似一条蜿蜒的长龙,在河与海之中遨游!
雄浑的黄河水和碧蓝的大海相互交汇,形成了独特的黄蓝交汇的奇观,说她是 世界上最大的鸳鸯锅 也不为过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等“旷世奇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为之震撼!
-02-
芦花飞雪
在常有的印象里,秋日总是红枫成林、银杏落黄,殊不知在黄河入海口还有一抹不同于其他颜色的皎洁,原来秋日的色彩还可以是芦花白!
淡雅素洁的芦花,花絮轻如柔云,柔情憩静,烂漫地荡漾在黄河边,让人赏心悦目。
马玛丽旅行志
花开如雪,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一簇簇,一丛丛。
从远处望过去,犹如成片的洁白柔软的棉花海洋,随风飘摇一浪高过一浪,瞬间就像下雪一样,形成了万亩的“芦花飞雪”景观,令人目眩神摇。
-03-
红碱成毯
在黄河滩上,有一抹最接近河海的红色在秋日里盛情迎宾。
这片4580平方公里的壮美湿地上,生长着一片又一片的盐地碱蓬,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标志。
一颗盐蓬草或许不足以让人为之驻足,但是若有连绵不断的盐蓬草同时出现,你的世界将被这似火般的红色所占据!
成片的盐蓬草如同红宝石般散落在黄白相间的河滩上,一眼望去,好似一条红色地毯在指引你去寻找黄河的尽头!
摄影师:宋开才
-04-
候鸟云集
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让这里拥有了世界上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近600万只鸟类组成“飞行编队”在这里穿梭,东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鸟类国际机场” 。
摄影天下看世界
大天鹅、丹顶鹤、东方白鹳……众多的珍稀鸟类于此栖息。
漫步湿地,群鸟或驻足、或翱翔,这里是绝美的候鸟云集地。
滩涂湿地中候鸟翩飞,壮阔的景象好似也让观赏的人敞开了胸怀。
在这个季节,幸运的话还能看到“飞鸟穿日”的壮观景象!
组图摄影/宋开才
-05-
鸟类博物馆
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可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野生鸟类专题博物馆。
以“保护珍稀鸟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理念,分为“大河息壤—共生厅”、“候鸟驿站—共鸣厅”、“鸟国探秘—共赏厅”、“鸟类天堂—共享厅”四大主题展厅。
一进入博物馆,右侧便是一个全景的大屏幕,可以看见黄河口不同季节的美景,除了河海交汇、鸟类迁徙,在这里,还有其他的奥秘之处,简直是个宝藏地。
场馆中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鸟类标本和模型,无论是个头很大的丹顶鹤,还是很小的其他生物,都很逼真的展现了它们各自的生存状态和样貌。
沿着各种动物的进化 历史 ,深入了解各种鸟类的简单特征、外形特质和生活习性,这神奇奥秘的鸟类世界也是巨大而美妙的。
-06-
知青小镇
在东营黄河口镇,有一个名为“知青小镇”的地方,它是黄河入海口最后的一个小镇。
在知青小镇,可以参观知青博物馆、知青艺术馆、怀旧园等具有知青文化元素的场馆,也可以在知青大食堂品味最地道、最淳朴的特色 美食 。
最特别的就是小镇中一排排的民宿。以黄河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区,每一个院子都不尽相同,院子里有花开、院子外是缀着枣子的枣树。
这里就像一条时光隧道,将我们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院子里客房房型不一,非常适合情侣、亲子,或是一大家人一起住。
慢慢的在这个小镇中闲晃,砖墙上色的大字,满满的时代感,恍若回到上个世纪。
来到这座孤岛 汽车 站,即便你不完全了解所谓知青和那个年代的故事,但是这种 历史 的厚重感还是不由的在这座老建筑里散发出来。
-07-
美食 云集
旅行途中除了风景之外,更有 美食 不容错过!在黄河与大海交汇的地方不乏 美食 。无论是海鲜还是河道 美食 ,来到这里的人必会成为“吃货”!
蛋蛋妮儿儿
滔滔千里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在山东东营处汇入大海时,给东营人带来了十月最诱人的美味--大闸蟹。
哈尼酱
黄河口大闸蟹生长在河海交汇之处,既有海蟹的鲜,又有河蟹的香,可谓是鲜美味香,暖上一壶酒佐一碟姜醋,感受令人吮指回味的膏腴黄香,细腻香醇,顿时溢满口腹,让人大饱口福!
黄河口大闸蟹,蟹肉饱满,不仅味道鲜美,也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哦!
在黄河入海口除了大闸蟹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黄河口鲜鱼汤,刚刚出锅的鲜鱼汤呈奶白色,香气四溢,光是看看就忍不住流口水啦!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好客君相信,这里的美景和 美食 都值得你来走一走!
部分内容来源于乍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作者[郜雨涵]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nbtudor.com/nbtu/1106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郜雨涵”
本文概览:由于深受儒家“勤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年(北宋宣和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只见草上飞大模大样地坐下,粗着嗓子说:"老规矩,还是剃光头――喂真忘不零的手...
文章不错《一锄头挖出古人窖藏》内容很有帮助